深圳作家写新春(音频)|团圆饭上的客家美食——酿豆腐(作者:何木云)
居住在梅州地区的客家人,逢年过节或平时招待客人,餐桌上都会有一个客家传统菜一一酿豆腐。特别是除夕的团圆饭,每家每户必吃无疑。
做酿豆腐一是要有豆腐,二是要有馅料。于是除夕前一两天,每家每户都筹划着做豆腐。做豆腐的最基本条件是要有黄豆和石磨。农村一般都会自己种些黄豆,没种的可以去市场买。而石磨却少有人家有。且做豆腐一次要用上拾斤的豆子,少了不好做。解决办法几户人凑在一起找有石磨人家做,或是向常年做豆腐卖的近邻买。馅料主要肥瘦兼有的猪上肉加上葱姜剁成肉沫,若配上咸鱼肉,味道会更鲜。所以每年除夕上午每家每户都剁肉馅。客家人一般都同宗居住在围龙屋里,彼此离得很近。 此时剁肉声此起彼落,甚是热闹。
除了馅料要好,豆腐做得老嫩也很重要。豆腐太老,馅的鲜味很难渗入豆腐且口感也不好。如过豆腐太嫩,酿时筷子一捅豆腐就破,成不了块。所以做豆腐时点卤水或点石膏的技术很重要。
怎祥的酿豆腐才算好吃的上品呢?曾有人告诉我,口感必须“肥、鲜、香”。肥,才有油才能煎出香味,所以肉馅不能全是瘦肉,否则味同嚼蜡。酿豆腐要两面煎,煎时要放够盐,否则没有鲜味和香味。可惜的是,几十年前离开老家后,很少吃到“肥鲜香”的正宗酿豆腐。外面饭店所谓的酿豆腐,大都不那么正宗,不是馅太少淡而无味,就是豆腐太粗。有时自己也买些豆腐和肉馅来制作酿豆腐,但市场上的豆腐很难买到合适的。偶尔回到老家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客家酿豆腐。
至于客家酿豆腐的来历,客家人为什么过年必吃酿豆腐,至今本人也未前看到权威的说法。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,在深圳市新闻出版职称评委会的工作餐上,上了一盘客家酿豆腐,同桌似乎有几个客家人,其中有海天出版社文艺部主任李青先生(后为该社副总编辑),于是大家便议论起来。我在北方工作过近30年,了解北方人过年必吃饺子。而客家人是因战乱从中原迁移到南方来的。于是,我说可能是客家人迁移到南方后,因为南方不适合种麦子,吃不上面食,过年也就吃不上饺子了,只好吃酿豆腐来代替。当时也有几位同餐者附和我的看法。后来,我在深圳报的纸上也看到相同说法。但这种说法只是猜想而已。不管它的来历如何,作为广受欢迎的民俗,客家美食酿豆腐必将永远传承下去。
【作者简介】何木云,广东省兴宁市人,退休老报人。深圳特区报社主任编辑。历任报社部门负责人,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。曾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理事,中国新闻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常务理事,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副主任。诗作散见于网络和报刋。出版诗集《情系深圳》《域外行吟》两部。现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,深圳市文学会会员。
审读:谭录岗